人文学院师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市一等奖
时间: 2015-06-04 来源:
学术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科技是当代大学生立足的保障。5月30日,历时两个月的2015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赛区特等奖答辩在北京联合大学如期举行。
其中,由人文学院马卫华、王硕两位老师指导的,人文学院鲍志超同学为队长、人文学院为主的多学院学生参加的项目“偏远少数民族乡村清洁能源扶贫模式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临夏自治州和政县为视角 ”,获得北京市一等奖。
在答辩等候时间里,项目组成员分组演练自己负责的版块,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答辩PPT,确保卡住答辩时间,做到不超时,不剩时。另外,对答辩环节中评委要问到的问题也分模块进行预测,从项目的优势点中组织答案,应对评委的问题。除此之外,项目组成员还相互整理着装,强调答辩礼仪等细节问题。
在答辩前夕,马卫华老师和王硕老师两位指导老师来到等候室让项目组成员原本紧张的心绪平静了下来。马老师饱含深情地说:“我们当老师的,就是放心不下你们娃娃们没见过这样大的阵势,害怕你们被打怕了。其实,和高考前在考场外等着孩子出来的父母一样,我们知道来也帮不了什么忙,但是就是想陪着你们,一起来打赢这一场硬仗。”此外,马老师还用手机拍照,记录下项目组成员的每个瞬间。而王老师则关切地询问了答辩的准备状况,与项目组成员探讨项目的后续进展情况,还时不时地与同学们拉起家常,让大家处于轻松迎战的状态。
答辩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顺利地讲演完PPT的答辩内容。在接受三位评委老师对项目真实性和可行性的问题时,项目组成员从调研数据和当地的农民政策入手,结合偏远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经济基础、配套设施、民族文化认同,着重阐述了模式的简易操作性和经济收入稳定性,表达清洁能源扶贫模式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经过答辩,项目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的好成绩。
项目取得好成绩,与人文学院积极组织师生,联合其他相关学院、校团委,努力做了相关工作密切相关。还与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切相关。校团委在各个关键环节,反复模拟演练,给予了团队耐心指导。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卫华老师。今年我校参赛北京市“挑战杯”作品共15件,其中14件获奖,有两个一等奖,所有获奖作品总得分440分。其中马卫华老师牵头,联合其他教师指导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含两个一等奖,四个三等奖,总得分200分。马卫华老师担任班主任的法学1202班同学,截止目前,每名同学都已经获得过国家及北京市“挑战杯”奖项、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等国家级、北京市级奖项。
附:参赛学生宋子斌同学的随笔
我和这个项目结缘是在上个学期期末吧,那会儿鲍志超担任这个项目的队长,他找到我要不要和他一起来弄这个挑战杯。当时,我从最单纯的角度来考虑就是学霸带我飞,到时候打打酱油,混个荣誉,又何乐而不为呢?
没过几天,我那个天真的想法就残酷地成为了幻影。队长叫我们去会议室开挑战杯开题和调研报告分工会议,在那里我看见了振宁、文钊和鹏举三个弟弟妹妹。我看到了他们眼中对于比赛的执着和渴望,更被他们那种对比赛的热情和追求所打动。振宁那会儿一个劲儿地说我有多厉害,我心里明显是在打颤的,我就是一个大一的时候抱大腿,打酱油混了个奖项的,有什么厉害可言呢。当时自己死皮赖脸地就知道呵呵笑,不忍心去看到他们对我的希望落空。对于我,从头开始去做一个比赛的难度不亚于要在一晚上之内把一门从没听过的课自学完,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三月初,我们五个人把调研报告的初稿写完了,以为万里长征已然走完一半,感觉做个比赛也没什么难的吧,但是没想到战斗才刚刚开始。先是把材料交给马老师那里,马老师把项目批得一无是处,直接说出来他的经典语言:“你们这是什么玩意啊,垃圾中的精品。”直接把队员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浇灭了一半,然后马老师从题目入手,对我们耳提面命,一步一步指导如何从把作品从垃圾的深渊之中拯救出来。
摊上了马老师这样一个凌晨三点还在抗战一线作战的老师,我们也就认命了,要摒弃凌晨两点半回宿舍准没好事的观念;要习惯每次去找马老师改作品都被他各种嫌弃,嫌弃之后又亲自指导的情形;要习惯我们这场战斗没有终点,每一天都是决战,不想让别人的作品碾压自己的作品,就要晚上趁他们睡觉的时候,提升自己作品战斗力,发挥那种“清华北大,不在话下”的拼劲,成败看淡就是干,大概就是我们的一直的想法吧。与马老师的豪情万丈不同,王老师更多的担任了知心大哥的角色,对我们提供着呢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面面俱到的支持,两个老师从不同的方面爱着我们这个作品,爱着我们这个组。
嘛,说一下小组成员和分工吧。先从我来说吧,主要是写调研方法调研情况和最后的建议,后期呢做一些图表,弄点技术层面的东西,搞搞格式,鼓捣鼓捣ppt呢。文钊和鹏举两个人主要是从理科性比较强的模式设计,从太阳能光热跨度到生物质能,各种高大上反正我看不懂。振宁主要撰写起总领作用的概述部分,然后发挥自己独特的审美和细心,把文章的每一个细节都把握好了,从精密的角度提升文章的逼格。而我们的鲍队长,撰写的是数据分析和最后的建议,然后每次把各个组员修改的东西都有汇总,然后要忍受着我们的不良情绪,天天挨打挨骂的,嘿嘿。
从最初的院赛,到校赛一轮,到校赛答辩,到被遴选进入北京市参加北京市比赛,到提交作品,再到最后的特等奖答辩。每一次答辩都能找到作品的不足之处,每一阶段作品就要有个大的手术,每一次提交作品都惊心动魄的。从最初的不足一万字到后来的三万字,再到精简到一万六千九百字,到最后答辩的两万五千字,作品从稚嫩一步一步走向了成熟,思路和写作的深度也逐渐提升。回想起这整个过程,文字的表述显得很苍白,非要说的话,嗯就是,那种让眼泪飞起来的感觉吧。
说一点儿开心的事情吧,在一个战斗力剽悍,凝聚力高,然后都特别八卦的家庭之中,是一种幸福吧。天天把妹妹们送回到11号楼的时候,中间呢,总会针对我们三个老光棍去谈情感问题,会想着集体出力帮着我们想办法去追人什么的,每次回来都感觉五个疯子在校园里面乱窜。由于回去的一直太晚,门卫叔叔都选择了自动忽视了我们的存在。我呢,也总是想显摆一下,老拿着自己不成熟并且很另类然后十分偏激的思想去嘲讽队长,然后每次他都气得要打我,嘿嘿,想起来那会儿还是蛮开心的。嗯,另外要爆料的是,队长的三国杀水平真的很渣,情商真的和我差不多低。
有开心的事情就有遗憾的事情,没有那么多纯粹的东西。最终我们队也没能拿到特等奖,没有进入到全国赛去,说是过程什么的比结果重要,但是还是想要一个尽可能好的结果吧,没有人参加比赛就是想拿一个参与奖的哈。如果还有机会的话,真的想再试一次,冲到全国赛去。
现在比赛结束了,但是呢,家庭还在呢。我们还是在一起上自习,这回可真是要学霸队长带我飞咯。洋洋洒洒没有文采,更没有倚马万言的豪情。感谢的话不怎么想说咯,都是一家子呵。
附件下载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