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里执着前行 汗水中收获快乐—记人文学院"青春榜样进课堂"宣讲活动

    12月12日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于教三C201开展了“感悟校训精髓,解码大学精神,点亮思想星空,寻访青春榜样”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09级学生李思绮担任主讲,公共1401班邢植雅担任主持。到场嘉宾有人文社科与政教团委副书记赵序芝,人文社科与政教团委书记助理杜奎甫,人文社科与政教团委学生会主席张国峰。

    本次讲座围绕李思绮同学于2013-2014年到新疆支教的特殊经历展开。李思绮同学本科时期连任四年年级长,凭借着出众的行政事务处理能力担任过辅导员助理与代理辅导员,并成功经过层层筛选成为新疆支教队伍中的一员。          

    许多人的困惑:一个正值青春的姑娘为何选择到新疆支教?众所周知,新疆不仅偏远,近年来更是骚动四起。当支教的选择摆在面前时,李思绮与她的父母都曾有过犹豫、忐忑。但最终,她还是选择毅然前行:“新疆对我而言是一片神秘的领域,如果放弃了这次机会,那么我这辈子或许就被掩埋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再也不能够探索塞外的瑰丽奥秘。”巧合的是,大四时担任过代理辅导员的她切身感受到了与同学沟通的快乐,进而萌发了成为一名老师的想法。于是,带着“改变当地教育环境,提高当地学生素养”的梦想,李思绮折身向西,迈上支疆之路。

    “到西部去,到新藏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一曲激昂的《到西部去》中,李思绮向同学们分享了支教的经历:从最开始父母的担忧与别离的不舍、长途颠簸后合影时疲倦的笑容、边疆凛冽的狂风与寒潮、简陋的食宿……到正式上课时,因师资不足而分摊到的繁重的教学任务、因自己经验欠缺而难以进行的第一课,无不透露出支教的艰辛。李思绮感慨说:“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物质方面,而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们满怀壮志,以为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当地落后的教育水平,却发现我们有限的精力仅能勉强支持分内的工作而已。” 尽管难以实现出发时立下的宏伟梦想,她还是尽一切方法使自己的到来变得有意义:支疆小队曾自发调查当地孩子们的愿望并提交给上级,但结果却石沉水底。于是李思绮索性将这些小小的心愿发到微信、微博上,发起名为“认领愿望”的活动,希望好心人能捐款捐物,圆一个个轻盈的梦。活动一推出就收到热烈反响,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孩子们手持新书包、新滑板笑得开怀,李思绮亦作为支疆楷模受到当地电视台专门报导。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教学上,李思绮狠下功夫,把基础薄弱的四十中学生由倒数一二领向名列前茅。“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下苦心的老师。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老师只需要把知识点一一讲明、条理清晰地列成体系,再用各种途径使学生反复记忆。”她强调:“人很难改变一个大环境,但却可以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人生中很多梦想其实都不可能实现,但每个人都有去实现梦想的权利。”

     “不是师范生,胜似师范生”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令人眷恋?在一年支教期满之际,一位同学献上一首长长的诗;在临行前一天,同学们仍说“老师好”而不是“老师再见”。“听起来似乎我明天还会站在讲台上讲课,且永远不会离去”。时隔数月,再次忆及这段温情的经历,李思绮仍红了眼眶。台下同学亦有所触动,现场响起鼓励的掌声。

    李思绮总结,自己此行收获最大的是精神的宁静与感动。当一个人自愿去付出、去帮助他人的时候,内心是无比单纯和幸福的。“脱离了温室的安逸舒适,却在大漠风沙中找到心灵的净土”。她鼓励同学们迈出第一步,尝试到师资匮乏的地方支教,去体验教育的快乐,去感受心灵的安宁。

    最后,李思绮就大学四年的经历为大家答疑解惑:在做学生工作时,必须弄清什么是自己工作的重点,有所舍弃。“我大一时既当团支书,又驻办公室,还在学院团宣工作,每天都忙得喘不过气,却鲜有成就。那时我就知道,如果我不舍弃一些,我什么都不会得到”;在做各类实践中,真正的收获来源于与优秀的人共事时他们给你的影响,而不是表面的成就;在面对人生的分岔口时,一定要敢于抓住机遇——能力不足可以后天补上,但机遇一旦错失便难以再握,不自信的畏首畏尾只会使人抱憾而平庸;当被问及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看法时,李思绮认为,即使大学生仍缺乏必要的金钱与人脉,但应把创业过程看作是一场无本历练,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与本专业无关的知识,学会与社会人士打交道,学会组织团队、管理财务,这都不失为提高自我的好方法。

    短短一个半小时,现场同学都收获良多,有人当场提出了“如何获得支教资格”“如何与学生打交道”等问题,体现了此次宣讲对同学们影响之深入。在轻松愉悦的问答环节结束后,全场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李思绮同学的敬意。本次讲座至此圆满落下帷幕。

文/刘钰琦


    附件下载
信息来源: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