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校辩论赛复赛第三场:唇枪舌战,谁与争锋

--记第十六届校辩论赛复赛第三场可再生VS控计

    2014年3月30日星期日晚上7点,在一段展现选手思维与碰撞的开场视频后,第十六届校辩论赛复赛第三场在主C416拉开了战幕。正方是控计学院辩论队,其辩题是“应该降低英语在中高考中所占比重”。反方是可再生能源学院辩论队,其辩题是“不应该降低英语在中高考中所占比重”。本次比赛有幸邀请到了获得第二届捭阖辩论赛北京赛区亚军的中国人民大学张晓涵,多次荣获各类比赛最佳辩手的外交学院校辩论队队长王连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辩论队队长、首届黄金联赛全程最佳辩手的郑俊担任评委。嘉宾包括华北电力大学校辩论队领队张玉洁,副队长戴非凡。校学生会韩士琦担任了本场辩论赛的主席。

    在双方激情昂扬的自我介绍之后,比赛首先进入立论环节。

    在北京市已经出台2014高考方案的大背景下,正方一辩选手首先明析辩题,他们认为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应以受教者和施教者能否获得更好的利益为标准。而后,从2013年整年的英语产业链的巨大利益,现在的中学生每天花较多的时间去学英语导致英语过热的现象以及学英语的根本应该掌握技能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三方面切入自己的观点——应该降低英语在中高考中所占比重。

    而反方针对正方一辩的立论则认为不应该降低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对是否存在英语学习过热的现象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初高中具有普及教学的义务,而中小学又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理应充分利用好。而且,初高中英语学得更多的是基础知识,是以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为目的。另外,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从改进教授语言的方法入手,而是不是降低它在中高考的比重,并且此行也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再者,降低英语比重会降低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对国民的英语素质也有伤害。随后,正方二辩提出,达到教育目的和需求与改进教学方法是可以并行的,换言之,降低英语比重与教育改革是可以共同实现的。

    接下来,正反方四辩就“英语论”展开了激烈地问答。在英语学习是否投入精力过多、英语方法的运用、英语产值巨大等问题上都有激烈地交锋。

    紧接着的盘问小节,双方选手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兵来将挡,运筹帷幄。反方认为社会对于英语的学习不是过热,降低分数也不等同于降低学生的压力。对于知识的需求,降低比重不能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并一针见血地抓住正方对于英语学习热和过度学习概念理解的误差展开猛攻,现场气氛急剧升温。正方选手则对反方抛出的英语热问题巧妙回答,并提出中高考的适用对象是全体的学生,是一种基础性教育,相对于甲乙取舍,更应该选择甲乙并行。

    最后是精彩而激烈的、充分展现团队配合与个人能力的自由辩环节。反方选手从以下两方面咄咄紧逼:一、英语改革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降低比重不应该是唯一方法;二、高考改革应从全局观来看英语比重是否过度,不应把过多的压力集中在大学本科阶段。而对于正方引用的英语产值近140亿的过度问题,反方则独辟蹊径地认为花一分钱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是有价值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不能忽略压力的积极作用。而正方选手则陈述将英语降低比重不是对它不重视,降低英语可以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我们应该满足受教者和传教者的双方利益,对于不同科目的人才,不能一刀切,不能是一步到位的改革,降低比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步。双方四辩清晰有力的总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结果公布之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郑俊学长做了深刻的点评。对双方选手精彩的辩论予以肯定,但也指出了正方一辩立论中引用的数据之后没有印证的问题。他建议双方应该针对英语在中高考的重要程度,高考究竟该怎么改革,英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带给大家更有利的思考。

    最终,反方四辩获得最佳辩手,同时反方可再生能源学院凭借整场优秀的发挥获得了本次比赛的胜利。思维激情碰撞,战火硝烟四起。愿可再生能源学院辩论队在接下来的半决赛中依旧稳打稳扎,取得胜利!


 


    附件下载
信息来源: